日前,两张民国时期镇江店号的包装纸现身东乡姚桥。这到底是哪两家店号的呢?它们又是经营什么物品的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两家老店号 各有各的特色 第一张包装纸长43厘米,宽39厘米,采用的是类似牛皮纸的一种偏黄色纸张,但是纸质上比牛皮纸略薄。通篇蓝色字体单色印刷,对角线占位,而且偏向于一角,上方是“镇江协隆百货商店”。下面是主体内容:“本号自运,精良国产,呢帽草帽,毛毯线毯,球鞋套鞋,绒衫汗衫,丝袜手帕,男女绸伞,奇巧玩物,旅行箱箧,应时化妆,无不俱备,始创划一,诚信无欺,承蒙赐顾,极表欢迎”。正文左右各有几行字,分别是“货物出门,概不退换”、“西门大街,板壁巷口,暂设江边临时商场”,最下方则是“电话第六十四号”。 第二张包装纸比第一张略小,长宽均为29厘米,基本上呈正方形,但却是粉红色的皮纸,虽然也很薄但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纸上也是对角线印刷,但是面积明显大了许多。字体采取的是红色单色印刷,外圈是略带西洋风格的花边造型,最上面是几个大字“镇江合兴盛”,下方是“真不二价”的广告语。下面是正文内容:“苏湘顾绣,寿幛彩沿,文明礼服,喜庆景屏,神袍旗伞,椅披桌帏,毛绒毡毯,新奇花边,珠冠呢帽,美艳化妆,华洋百货,罐头食品”,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广告语,“货高价廉、花式齐全”,最下面是“电话四五零”。 据收藏者王勤牛介绍,从印刷字体和纸品的老旧程度来看,这两张包装纸都是民国时期镇江店号的,现在已经很难一见了。第一家是以经营百货为主的,而且店面不小,因为上面印刷的经营物品十分丰富,应该在当时属于经营百货的中型商店。后一家则是以“软装饰”为主,偏重于绣品一类的专业经营商店,上面虽然也写着经营“华洋百货和罐头食品”,但可以看出这些基本上是补缺性质的,不是它的主营业务,主要还是侧重于绣品和服饰。 判断两家都是大西路商家 第一张包装纸上的镇江协隆百货商店有地址,西门大街就是现在的大西路,而板壁巷口就是现在大西路老存仁堂的对面,可以肯定这家店号就在大西路上。电话号码两位数,可以想见在当时商业领域,应该是排在前面的商号才能申领到。 而第二张包装纸上的镇江合兴盛没有地址,只有三位数电话号码。同时,经过仔细辨认,王勤牛在包装纸右侧中部发现三个毛笔小字,是十分工整的蝇头小楷,写着“雪花膏”。针对第二张包装纸上的“镇江合兴盛”商号,王勤牛找到了一些资料,这家商店竟然与我国著名爱国学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有一定关联。他13岁随父亲来到镇江谋生,从此与镇江结下不解之缘,一生常以“镇江人”自居。 李公朴10岁开始读私塾,因学习勤奋深得好评,然家贫不得不于13岁那年弃学,随其三兄李公愚到镇江合兴盛商店做学徒。虽工作繁重、生活艰苦,但他仍勤学苦读。在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中,李公朴发起组织爱国社抵制日货,并以“长啸”为笔名,在报上写文章揭露一些奸商与官府勾结,深夜将日货商标换成国货商标冒充国货的行为。“合兴盛”成为李公朴攻击的主要对象,因此最后他被这家店辞退。 那么,李公朴先生做过学徒的合兴盛商店现在镇江何处呢?王勤牛找来一些老版地方文史资料,发现民国时的“合兴盛”属于当时“京广业”部分,合兴盛京广洋货店经营化妆品、搪瓷制品、牙膏、线袜等日用百货,地址也在“西门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大西路,当年那里是沿街商铺众多的繁华之地。 王勤牛表示,李公朴攻击过的“合兴盛”店号,是不是就是他手上的这张“镇江合兴盛”,他没有十足把握,但是作为一种旁证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百货”提法对确定时间有帮助 地址确认之后,这两张包装纸的时间段成为王勤牛思考的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判断这两张纸的年龄呢?为此,王勤牛找到了几位共同爱好文史的朋友,请大家来掌眼,提点意见。大家认为“百货公司”的提法可以成为突破口。 王勤牛的一位朋友专门查阅了1922年版的《镇江指南》,发现上面这么多的店家竟然没有一个是“百货商店”的提法,也就是说,当时的商业分类基本都是比较专业的分类,如绸缎业、布业、衣业等等,没有一个“百货业”的说法,如果在其中找最为相关的行业,就是洋货业、北货业、洋广货业,这些货业都可以兼营多种货物,相当于一种广义的“百货业”,而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那个时间段里,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逐渐成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四大百货公司”,大家认为,如果镇江出现最早“百货商店”的话,不可能比上海还要早,也就是说,初步推断这张纸的“出生日期”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 同时,大家还在第二张镇江合兴盛包装纸的正文中找到了“华洋百货”的提法,也就是说,在当年百货业中“华、洋”基本上是两大代表阵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第一张镇江协隆百货的包装纸中,要特别强调自己是“精良国产”一样,原来,自身身份和货源出处对当年的店家来说很重要,直接体现了当年老百姓对店内经营货物的认同度,自然也会直接与店家的实际销售挂钩。 老商号纸品 见证了 大西路的繁华 王勤牛介绍,说起这两张包装纸的来历,那是两年前他在姚桥的一户人家收集到的,然后就塞在一个角落里,一直没有理会,直到最近整理东西时才“再次发现”,现在看来,这两张老纸品可能是民国时期姚桥人到城里玩,在大西路买东西留存下来的,80年前的购物经历,80年后得以重新回味,可谓见证了大西路昔日的繁华胜景。 说起大西路,没有一个镇江人会不知道。它东起解放路,西至西津古渡,全长近2000米,是曾经镇江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大西路的繁华源起于1861年镇江开辟通商口岸,使得镇江西门到英租界之间的地段迅速形成了繁盛的商业区。1936年,镇江将该路拓宽改建成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两旁栽植梧桐树,统称为大西路,大西路的繁华再登高峰,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每逢节假日便热闹非凡,由此大西路成为镇江近代城市发展的最好见证。 今年58岁的王勤牛,爱好地方文史20多年,也钟情于收藏各种东乡文化的纸质品。他表示,镇江新区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厚重,人文荟萃。以新区大港、丁岗、大路、姚桥等地为代表的镇江东乡文化又是镇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这些“吴地文明的碎片”散落在新区的土地上,他愿意继续做一名收藏爱好者,尽力寻找收藏这些“文明碎片”,尽可能地收藏东乡史料、文书和古物件,为研究东乡历史文化做点小事情。